雷宅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2018-06-13 11:00
原生秩序 相对于近三十年来城市的大发展,以传统农业文明为根基的中国乡村,仍然延续以“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为主体的乡土聚落整体特征,呈现一种处于传统社会背景下文化自觉的原生秩序,而这种自发的状态正在遭遇城乡文明的冲突。雷宅是一个典型、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项目所在的山阴坞村距离乡镇行政中心很近,村落中的房屋大多在近十年间经过了翻建,属于典型的“新农村”式样。对于建筑设计而言,表达地域特性的传统建造特征并不明显。
项目的用地是村中的一处普通宅基地,约200平米背靠山坡台地,面向山谷和水库大坝。功能的诉求是户主自用住宅,兼顾民宿运营。房主雷女士作为当地成功民宿品牌“云夕”的创始人,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乡贤”,也迫切需要通过项目来展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寻求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样板,这同样也是所有村民期望看到的乡村发展的新机遇。
聚落:项目地块的建筑布局顺应村落农宅的基本排列方式,面向南侧的村庄主路和对面的山谷、后退路边形成开敞的庭院。三层的建筑形体方正并与两侧邻居房子的轮廓保持统一。除了走近建筑看到院子和屋顶各种精心栽种配置的蔬菜花草,这个灰色石头房子甚至比周围白色面砖、红色琉璃瓦装饰的邻居们,更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类型:建筑选择的是当地工匠最为娴熟的砖混结构形式,三开间三层高度、直上直下的体量和有节制的开窗,加上异常紧凑的内部空间,几乎可以回溯至当地农宅久远的夯土房原型。由于当地石材加工厂的边角废料免费供应,并仍然有不少熟练的石工,这个为业主雷女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厚重城堡,并没有额外花费太多。建筑内部空间得到了高效利用,房子内部不断变化位置和走向的楼梯间,流畅地串联了各个楼层的功能空间,并疏导来自顶部和侧向的自然光,让前来参观的邻里好友充满好奇。
产业:青色的片石取材于附近一处石材加工厂的边角废料(他们生产的石材用于装点城市的建筑、道路和广场),成本仅仅是运输的费用。而干砌的做法,既是对当地畲族原生干砌石墙、挡墙堤坝做法的延续,也是对新农宅面砖饰面的反省。石材边角料在雷宅的成功运用,导致周边石材加工厂的“废料”开始价格上涨,或许这个之前为城市建设提供产品的乡镇加工厂,因此而发现了更多的本地需求机会。带有包豪斯风格的竹编吊灯事实上来自村里一位娴熟的竹编工匠之手,是雷女士和工匠反复研究试验的结果。雷宅屋顶的“一米菜园”采用厚土栽培,不施肥、不用农药培育的植物和蔬菜长势喜人,让长期依赖化肥农药的左邻右舍在惊叹之余羡慕不已。
数字乡村: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效能核心
面对新的技术,尤其是突如其来的优势性工业化产品,乡土建造中与个体密切相关的传统技艺往往会失去自信。雷宅建筑围墙和景观中大量使用的“砌块”试图重新建立一种技术和技艺的关联,乡村常见的混凝土空心砌块在一般语境下是廉价的建筑材料,但经过建筑师和工匠们重新配置,其砌筑组合与空间的表现力并不逊色于砖石。
效能:砌筑的逻辑同样用于庭院中的3D打印茶亭,PLA材料三维打印单元取代标准化的砌块,试图将镂空花砖的透明性进一步放大。半透明的材料和半透明的空间,来自单元构件的人工拼装,通过数字化高精度控制和人工操作的可调节尺度来实现。无论何种凝结人类智慧的技术发明,效能的判断关乎两个层面,自身的物理属性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其效能指向的各种参数设定,以及优化的可能性,这或许是消除数字技术与传统技艺对立的一种途径。
网络:有限的预算,缺乏专业化组织管理团队,以及地方工匠的流失,是乡村营建面临的普遍问题。以三维打印为技术手段,工业化预制拼装体系为基础,配以网络化异地加工、物流供应链运输、当地组装的建造系统,可以将建造活动对当地环境的侵害降至最低。在雷宅前院3x3x3米的空间范围,400个30厘米见方单元拼装组成的茶亭,由北京、南京三家供应商联合组成的打印网络耗时一月完成,当地两位毫无经验的建造者在村民帮助下三天组装完成。建筑师探讨了以当代技术为支撑、效能为导向,在乡村现实条件制约下的乡建之路。
PLA:三维打印耗材与耗时的多少,直接影响项目加工时间与建造成本,轻质化成为设计核心的追求,也符合乡村建造场地狭小、缺乏工程设备的现实条件。借助三维打印可变密度的优势,依据不同的单元受力设定相应的密度参数,创造出渐变的透明度效果。茶厅变换的透明性与肌理质感,与厚重密实城堡状片石墙的建筑体量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它们极简的形体关系在乡土环境中相得益彰,形成了纯净质朴、内敛神秘的的未来乡村触感。
在人类回归自然的漫漫长路上,乡土聚落是有天然优势的精神庇护,反商业化的传统,逆技术化的思维,重塑社区的愿望,工匠建筑学和技术乡村或许会成为重塑可持续人性场所的有效路径。
推荐作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