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百年糖房改造手记 Super+Partners
2018-05-26 12:30
公共空间回望天桥。图片致谢 © 陈鹤
前世 这栋老房子隐藏于北京北海附近的一片传统胡同里,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原建筑是一座清末始建颇具民国特征的田字格祖屋。与普通四合院相比,庭院、内井、室内空间在多维界面融合,这一切都将居住的生活模式变得更多样、更丰富。
公共空间的二层咖啡休憩区。图片致谢 © 陈鹤
具有拓展空间变化的房屋是北京这座建筑类型匮乏城市所稀缺的,南侧沿街是高大的实墙和三间平屋顶房间,北侧有四间坡屋顶房间。在改造之前,房屋结构均被整体保留,但年久失修,经历岁月的洗礼,已经破败不堪。
天桥与咖啡休憩区。图片致谢 © 陈鹤
院内裸露着粗犷的木结构梁柱,清朝的木椽、民国的砖墙、共和国的钢构在这里发生融合作用。据说它在清朝末年曾是制糖作坊,房屋在民国时期翻建之后就空置下来,所以我们把它取名为「糖房」。
公共空间的咖啡图书区。图片致谢 © 陈鹤
北京胡同与四合院的精髓在于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院落空间和由此形成的水平城市肌理。其传统建筑群落的显著特点是由外向内私密性逐步提高的递进式院落。房屋的使用功能跟随每一进院而相应的产生变化,人们由此产生“小庭幽院”的印象。
糖房入口庭院。图片致谢 © 苏波
由于“糖房”独具一格的空间构成现状,既要保留院落的完整性,又要采用与传统线性平面布局不同的空间立体改造方式并营造出公共活动与居住、工作的混合业态空间。我们开始着手对这栋老房进行改造,「糖房」承载了设计事务所(工作空间)、民宿(居住空间)、图书馆和咖啡馆(公共活动空间)三种不同的功能,多种功能的叠加、融合、复合改善了人们的活动体验和消费感受。
黑糖客房客厅区。图片致谢 © 陈鹤
也因此重新定义了文化城市的更新模式,重新定义了经济城市的共享商业,成为未来城市再生的催化剂,并重新定义了旅游城市的体验民宿。改造在提升建筑质量以及基础设施的同时,重在创造基于胡同环境背景之下的特定场景体验,以吸引日益多元消费需求的城市人群。
白糖客房浴室。图片致谢 © 陈鹤
重新调整了南侧房屋布局,将三个小房间合并成完整的设计工作空间,在与胡同之间退让出入口庭院,以此适应从公共到私密逐级过渡的功能模式;在原有封闭的田字格型平面分布的实墙上打开四组洞口,将周围的房间相互联通。
通过增加轻质钢结构楼板对原有老屋达到6米层高的空间充分利用,并形成三组上下相连的民宿空间,由首层至二层,由前庭至后室,各自形成功能独立的子空间,保证居住生活的舒适性和私密性;中间和北侧的两排房屋之间新加入玻璃天窗,营造出咖啡厅和图书馆相互交融的公共活动空间。
白糖客房二层卧室区。图片致谢 © 陈鹤
同时与居住和工作区域的子空间相连、互通,与室外的庭院环境相得益彰。这样的中厅空间既可以与前面工作区合并使用,也可以独立作为咖啡体验区,或者与后面居住区合并作活动区。人们可以在此举办沙龙和派对。连续路径在有限的区域内创造出更多的趣味性和体验性是 “糖房”独有的空间特征,活力与宁静兼而有之。
公共空间遥看屋顶。图片致谢 © 陈鹤
「糖房」将多种空间和功能多维化地串联在一起,终将城市的场所精神通俗化地表现出来, 清净和寂和生机盎然共生、共存。首层的入口庭院、南侧工作区的屋顶露台都能够直达中间的共享大厅,让室内空间都能有植物与阳光相伴,与北侧居住区的屋顶平台形成层层递进的室外院落空间。
办公区工作场景。图片致谢 © 苏波
有效升级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空间的拓扑功能结构,实现了由外至内不同空间场景和生活情境的交织和穿插,增加了人与人的交流,利用院落的逐层过渡在喧闹的胡同街区之中营造出宁静、自然的诗意场景。
糖房屋顶露台.。图片致谢 © 苏波
建筑师 Super+Partners
地址 西城区,北京市,中国
主创建筑师 范楷,郁磊剑,肖可,苏波
设计团队 闫小雨,高晶莹,孙越
建筑面积 23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 2018
摄影师 苏波 Bo Su, 陈鹤 He Chen
Category 更新项目
厂家 加载中……
推荐作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