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仓美术馆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2018-05-23 09:30
回想艺仓美术馆的设计,也算得是一次冒险的尝试。
工业文明是上海城市发展自身现代性的重要部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功能的更新,诸多的工业建筑,作为上海城市发展史的重要部分,拆除还是改造以及如何改造,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在上海,有无数的工业建筑因为工厂的搬迁而成为临时的废墟,它们有的会保留,大多数则会被拆除,并在原址建设新楼,或者公共绿地。不过在黄浦江的两岸,随着2017年浦江公共空间贯通计划的推进,人们已经意识到将更多工业建筑保留的空间与文化价值。
老白渡煤仓改造早于2015年前即已开始,当时面临过险些被拆除的命运,好在2015年第一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这里安插了一个案例展的分展场,策展人冯路和柳亦春将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作为主题,在原本被部分拆除的煤仓废墟中。
借助于影像、声音和舞蹈,举办了一次题为“重新装载”的艺术与建筑相结合的空间展览,让人们能设身处地地意识到工业建筑的价值,以及将煤仓变身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
煤仓的物业持有者及其未来美术馆的进驻方在这次废墟中的展览看到了工业建筑粗砺的表面与展览空间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力量,欣然接受了基于保留主要煤仓空间及其结构的改造原则,不仅把原来的画廊升级为美术馆,更是直接将美术馆命名为“艺仓”美术馆。
然而升级后的艺仓美术馆对于展览空间面积的需求远大于现有煤仓空间面积,为更好地组织空间,并极小地破坏现有煤仓结构,设计采用了悬吊结构,利用已经被拆除屋顶后留下的顶层框架柱,支撑一组巨型桁架,然后利用这个桁架层层下挂。
下挂的横向楼板一侧竖向受力为上部悬吊,一侧与原煤仓结构相连作为竖向支撑,这样既完成了煤仓仓体作为展览空间的流线组织,也以水平的线条构建了原本封闭的仓储建筑所缺乏的与黄浦江景观之间的公共性连接。
略微错动的横向层板既作为空间也作为景观,仿佛暗示了黄浦江的流动性特征。而呈V字形编织的纤细的竖向吊杆也赋予了改造后的艺仓美术馆以特别的形式语言,它与既有的直上顶层的钢桁架楼梯通道的外观形式也取得很好的协调。
煤仓并非孤立的构筑物,它原本和北侧不远处的长长的高架运煤通道是一个生产整体。作为浦江贯通中的老白渡绿地景观空间,煤仓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为新的滨江绿地公园的一部分是一个更重要的话题和起点。如何将既有的工业构筑物有效保留,既呈现它作为工业文明遗存物的历史价值,又赋予新的公共性及其服务功能,是设计必须解决的任务。
高架廊道也采用了悬吊钢结构系统,这个钢结构利用原有的混凝土框架支撑,既做为原有结构的加固和高处步行道的次级结构,又作为高架步道下点缀的玻璃服务空间顶盖的悬吊结构,这样这些玻璃体不再需要竖向支撑,在这种纤细轻巧的结构和原本粗粝的饱经沧桑的混凝土结构间呈现时间张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好的视觉通透性,极大地保证了景观层面的空间感。
作为老白渡景观绿地的一部分,整个煤仓和高架廊道在满足新的文化服务功能、构建新旧关系并置的同时,如何建立浦江贯通中一处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是设计更为潜在的任务。
高架的步道、步道下的玻璃体艺术与服务空间、上下的楼梯、从一方水池上蜿蜒而过的折形坡道、直上三层的钢桁架大楼梯、在大楼梯中途偏折的连接艺仓美术馆二层平台的天桥、美术馆在闭馆后仍能抵达并穿越的各层观景平台与咖啡吧、穿过美术馆后南侧的折返坡道与公共厕所,都在构建独特的属于老白渡这个工业煤炭渡口区域城市更新后的公共性与新的文化形象。
人们在沿江平台经过时,可以看到原状保留的煤仓漏斗,进入美术馆内部,除了期待在里面正在发生的精彩展览之外,不断进入人们视野的旧时煤仓的结构也同时作为另一种永不落幕的展览,作为艺仓美术馆的空间内核,向人们讲述这个地点曾经的历史故事。最重要的,这些曾经的废墟是作为一种“活物”而不是“死物”被留存在新的生命体内。
人们在沿江平台经过时,可以看到原状保留的煤仓漏斗,进入美术馆内部,除了期待在里面正在发生的精彩展览之外,不断进入人们视野的旧时煤仓的结构也同时作为另一种永不落幕的展览。
作为艺仓美术馆的空间内核,向人们讲述这个地点曾经的历史故事。最重要的,这些曾经的废墟是作为一种“活物”而不是“死物”被留存在新的生命体内。
建筑事务所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地址 老白渡滨江,浦东新区,上海,中国
大舍设计团队 柳亦春,陈屹峰,王伟实,沈雯,陈昊,王龙海,陈晓艺,丁洁如,周梦蝶
合作设计方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面积 918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 2016
Category 改造项目
推荐作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