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罕山生态馆和游客中心 张鹏举
2017-07-21 09:00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罕山是大兴安岭向南延伸至内蒙古通辽市境内的余脉,此处,保留着较好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山、树、草、溪俱全,景致怡人,有着较好的旅游资源。近年,国家在此建立森林生态保护区,一座森林定位监测站作为配建项目由此而生。当地政府借此再建一座生态馆和一座游客中心。生态馆用于展示和研究罕山的生物多样性,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游客中心则用于发展旅游,主要功能为餐饮和住宿,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来自基地逻辑的生成 应对寒冷,建筑选址十分重要。在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靠坡而埋是较为有效的解决策略。经过比较,在兼顾了适度隐藏建筑体量而不影响景观的前提下,基地选择在林场管理用房北侧一片微树林背后的山坡前。山坡面积不大,分前后两处。建筑体量顺势按功能进行分置,前后错位靠埋。山坡坡度较缓,为更有效地应对寒冷的北风,建筑体量尽可能紧靠多埋,以便尽量减少裸露在外的外墙面积。上述做法自然成为所有形态策略的基础:建筑形体自然呈向上收缩的退台状,并自然向阳,自然随山体走向呈等高曲线。生态馆功能独立,面积相对较小,靠依在前面较小的山坡上,游客中心和定位监测站则靠埋在后面较大的山坡上。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来自功能逻辑的生 与体量靠埋相伴生的,是大空间后部的自然采光问题。相对于设置内院,更有助于保温节能的策略是开设顶部天窗。为配合曲线状的形体,天窗设为圆形,并根据各处的空间功能,大小各异。由此,整体建筑形成了顶部大大小小的球形玻璃罩,它们与曲线的形态浑然一体,构成了建筑的另一特色。不同的时间,其表情各有不同。它们或透明、或反光,时而晶莹剔透、时而又轮廓分明,为相对厚实的形体增添了灵动的表情。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建筑的动线决定了内部的空间形态。对于沿坡错位后退的体量,垂直方向的动线联系是设计的关键。设计采用了折回型台阶加坡道的做法:对于生态馆,转换高度尽可能采用坡道,使其成为展厅的一部分,组织成连续的展线。游客在观展的行进中慢慢登高,又不经意间慢慢回到起点;对于游客中心,台阶和坡道并用,它们连接了位处不同层数的餐厅、休息厅和会议室。“之”字形上升的台阶形式又渲染了空间的气氛,增加了空间的趣味,同时,它们与山体的特征一致,与人进入建筑时的爬坡体验同源。
建筑面阳方向是不错的景色,组织视线看景也成为了建筑形态的另一逻辑来源。退台形成的屋顶自然是被利用的,每一处屋顶都为上层空间提供了看景休息的平台,而开窗的位置和大小不仅是房间采光通风的需要,其位置、大小的设置也考虑了取景器的功能。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来自材料逻辑的生成 在建筑外表皮材料的运用设计中,使用分离土方为土和石做法,土用于覆埋屋顶和恢复环境植被,碎石用于建造。进一步踏勘又发现,碎石粒径约5-10厘米,且硬度不高,不宜做混凝土骨料,除部分用于基础外,大部分唯建筑表皮可用。而表皮最简易的生态用法是不加处理直接附贴于表面。设计比较了砌筑和网笼两种做法后认为:砌筑表皮需要较大的厚度,增加了各层的荷载,且石头还需做一定挑选,用量较大,同时石头与退台上层的屋面交接处,保温和泛水都不易完成;网笼石则可克服上述缺点,做法是用镀锌钢构件与墙梁连接,外挂不锈钢网笼,分层放入碎石。在此,为增加与墙体结合的整体性,在与墙体的连接处随碎石放置分层灌入水泥砂浆。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综合上述形态生成逻辑,从大到小,从整到零,层层递进:建筑形态关联环境,让建筑退居于树林背后,只有穿过树林才能显现,消除了从远处观望时的突兀感;建筑形态关联气候,让建筑体量靠埋于坡上,成自然的灵动曲线;建筑形态关联功能,光与景决定了实体内部与外界的沟通方式,墙与顶的开洞方式让建筑具有了个性;建筑形态关联在地材料,则让建筑在灵动中厚重,呈自然、淳朴的表情。无疑,这些关联是一种直接、自然的生成,且是在一种平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最终,设计希望建筑能够借助于这种平实的逻辑生成而达到有机地生长于环境中的目的。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Courtesy of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
建筑师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通辽市,中国
主创建筑师 张鹏举
设计团队 雷根深、范桂芳、郭彦
建筑面积 9108.0 m2
项目年份 2013
Category 展览中心
推荐作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