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基督救恩之光教会(救恩堂) AMBI Studio 立建筑师事务所
2015-07-06 09:00
希望救恩堂在台中这样缺乏历史纹理与涵构的城市(台湾多数城市,普遍的状况),能创造一种自明性(identity)的强度,在社区扮演一个良好沟通的角色。自己产生能量,成为其他建筑可锚定的对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成为历史脉络的一部份。我希望整个量体是重的、稳定的。历史、文化、时间就需要累积沉淀适当的重量。
救恩堂能在都市社区建构起它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演变,记忆的片断逐渐累积成故事,记忆的重量逐渐加厚成历史。
© 阮伟明、Christian Richters、汪德范
地面层的墙,减到最少,几乎是一个无墙的教会,社区的人们随时可来可往,地面层与地下层几乎全部提供给社区的人们活动交流。救恩堂在社区无时无刻扮演一个心灵上 7- eleven 的角色,没有界限,没有负担,信仰与常民的生活结合,教会不只是教友们聚会的地方,也是台湾普遍孤立的城市建筑中,疏远的人际关系中,一个联结交流的地方,也是社区中人们敞开心胸,打开心炙交流的场所。
© 阮伟明、Christian Richters、汪德范
而且把教会定义成人神交会的场所,引用圣经的故事,挪亚於山顶建造方舟 Ark 形成主体形式的概念,主堂建於顶层,采轻巧的钢结构大跨距,底层为原生的 concrete 符合结构原理,另把室外到室内的中介空间加长,使人们从室外到室内随着行走距离的加长,沉淀俗世的心情,而以平静的心灵与神交谈。
© 阮伟明、Christian Richters、汪德范
本案设计的原初构想来自於挪亚方舟。於是主要量体的一至四层形成一厚实如岩石的基座,来表达山的意象;而位於顶层的主堂量体则对应为山顶上的方舟。
© 阮伟明、Christian Richters、汪德范
在基座的岩石意象上,清水模的厚墙和造型上的切割与转折都在在强调其厚重的质感;而顶上的主堂量体则以钛锌板包覆,衔接之处并刻意以梁上柱使方舟量体挑出於底下的清水模墙面之外;并以圆弧造型来传达其方舟的轻巧。主堂的屋顶并刻意将女儿墙高度压至最低,使其各向度尽量成为一体,而非面的表达。
© 阮伟明、Christian Richters、汪德范
另外一个设计重点则是将主要使用空间与动线之量体拉开所形成的入口大厅。端点的水墙、悬挑的琴键楼梯以及玻璃拱桥依序成为空间中的视线焦点。顶上的雨披以玻璃构成使自然光得以进入,并在顶端设计百叶窗来加强空气的循环:空气、光线、水以及人的流动互相交织而成为一活泼、流动会呼吸大厅空间。
© 阮伟明、Christian Richters、汪德范
推荐作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