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老宅重生 改造北京大杂院 时光留驻 六十六平方米老宅变身小别墅
2019-04-16 08:08
四个空间改造,有温度的好设计我一向认为,有温度的设计才是好设计。形式依托于情感、记忆和温度最终在功能上体现。审美,与自身发现美的感知力的强弱、接受美的启迪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设计能够影响人的审美,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公益项目不是简单的完成,而是给大众提供更好的设计和生活方式,通过一种更优化的、或者说应该倡导的物理环境来生活。通过设计倡导,能够提供一种途径改变部分人的工作或生活模式。同时能够借助这些项目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态度,改变生活品质――这是设计师能释放的能量,也是这些公益项目的意义。是我一直关心、正在做,并且未来还会做的事情。――琚宾[1]改造北京大杂院 | 时光留驻这个大杂院改造项目是琚宾受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的邀请做的公益设计。这家位于东四胡同里的院子里住着清华大学的老教授一家。图为改造前/改造后。百余年的北京四合院(大杂院)老房改造,50平米,三代同堂。新旧建筑结合在两棵百年老树旁,随历史沧桑,看岁月沉淀,还有那平凡日子里的真实和细微感动。四合院改造前――收纳空间不足,房屋采光不够,房梁有破损。收纳功能多样性地实现与实用方式的创新,这是小面积的居住空间首要解决的。在这个项目中,档案柜式的结构设计,解决了书籍与照片的收纳和展示的问题。床与餐桌的多功能性的运用,结合了空间关系,也是家具产品上的新思考。改造后的大杂院――注重收纳空间的设计,注重光影的设计。上图中间一幅即是容量超大的档案柜,可以装下老教授的大量藏书和照片;右图则是利用一小块空间单独给树木预留,既是景观,又便于采光。光,是这个项目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组成此空间重要的材料。加大的开窗比例,内庭院对着树,迎着光的同时也守候着岁月。在客餐厅空间中,透出原建筑的结构关系,并进行当代处理,让空气自由,让心情舒畅,使光更明亮。新建筑外立面用最简洁的白色方体,结合功用第一的开窗方式,有机无序地呈现出一种独特性,与坡屋顶的老房灰瓦形成一种反差与对比,这是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也是新与旧之间的呼应。改造后的屋顶阳台和外墙――保留了一旁的大树。在做室内装饰之前,设计团队也对墙体本身进行了“隐蔽设计”,进行防潮、加固处理。时间也是设计的一部分,白色的建筑外观会在老树的见证下,随着时间融入周边的大环境中,相容共生。房屋一层平面图。改造前/改造后。除了空间上的合理运用,琚宾对于很多细节也做了细致的推敲,比如请教做饭的女主人老奶奶灶台多高比较合适。房屋二层平面图。编者后记从北京大杂院到胡同小院,改变的是老旧的墙体质量、收纳空间的规划和采光系统,不变的是留驻于时光中的脉脉亲情,细水长流的生活艺术;从蜗居27平米到回迁房77平米,设计出了明亮而舒适的空间,更引导了自由而包容的生活态度。公益设计,启迪生活之美。「特赞」设计师琚宾,HSD水平线空间设计|北京|深圳|首席创意总监
推荐作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