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LSTUDIO杨跃文|如空气般质感,唤醒空间能量场 首
2020-04-19 23:01
人的存在,除了具体可识别的社会形象之外,当你创作时,在思考过程中,一个看不见的你已然游离于躯体之外试图延展你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空间会讲述关于它的设计者的一切。
我们尝试将Studio空间塑造的如空气般的感觉:客观、同质化、具体又抽象。它不述说什么,身在其中犹抽离至匀质时空之感。
一楼是一个集接待活动、产品研究、艺廊空间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Studio两层的空间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一楼在空间体量上趋向于古典性和对称性,空间作为背景,要有足够干净利索的框架和客观性来支撑未来所有可能性的陈列变化,这对设计者至关重要。
设计者通过对空间比例的控制及对自然光线(作为至关重要的材料)的绝对遵从与把握,为Studio赋予了一种身在其中,人与物同质化的氛围。人与物品各得其所,无主从关系,被唤醒的物品每天都散发着新鲜的感觉,人在空间里对物的感知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托友人寻物,偶得雷州石狗,笨拙而当代,仰头张开嘴巴并露出两颗大板牙,安坐在那里,可爱又生动。这是一个“未完成的”,可以与时间抗衡的角儿。
空间里的物品会经常发生一些变化。一件物品添加进来,或是某些时段自然光的骤然变化,亦或是友人的拜访也可能使得设计者重新去统筹空间里的状态。Studio的空间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设计团队的空间观念及尝试以跨学科的工作方式去实践当代生活与美学的强烈愿景。
半通透的帘子,它整体或局部开启会给空间尺度和行走动线带来不同的感知体验。设计者会时不时地改变开启方式,并且跟进由帘子的开启位置的变动所带来的对空间陈列的调整。
二楼的空间氛围相对活跃,其中分布有办公,会议,及书吧休闲功能。阵列分布,高低错落的造型天花(低的天花造型为封掉不规律分布的建筑梁而设)与两侧靠墙的柜体在虚实节奏上形成对应,这是场地结构与功能需求共同达成的结果。导轨射灯安排在天花造型侧面使得在某些空间尽端视点上有“见光不见灯”的效果。
墙体转角位置挂着一个透明人装置,部分身体悬在空中,与阵列天花造型平行:一是强调空间的水平方向上的拉升感;其次如设计者所愿,它在“游戏”空间重力的同时,带来了一些趣味性与艺术性。
橡木材质的灯柱,其设置的出发点并非在其造型语言本身,电脑设备的运作其实是靠它从天花接下来的电,设计者顺势在柱体上增加一组等间距的纯铜壁灯,用装置感去模糊柱体作为“电线杆”的实际身份。被工作台围绕的装置灯柱穿插到天花阵列形体之中,它的定位与平面动线有关,设计者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尺度里制造一个围绕工作区的迂回动线,方便伙伴们之间的互动。
在自然光线,导轨射灯,壁灯的作用下,工作区的照明氛围会产生微妙的变化。甚至在某些瞬间,灯柱似乎已超越其物质性,为空间赋予了些许仪式感和神秘感。至此,照明方式与空间氛围达成了有效的协作。
早在读书期间,设计者就开始对“未完成”感兴趣并且尝试以毕业论文的方式对其进行浅显的探讨。首先,对设计者来说,“未完成”是一种看不见的,不断生长的认知观念,它与设计者作为生命个体有关;其次,“未完成”可以具体是一个空间,一个画面或一件物品中带有的“未完成”感。
设计者关注空间的“未完成”状态。“未完成”并不意味着物理的空间没有被完成,而是空间被投入使用后的时间里,基于被概念性的语言抽空的空间里所激发的一些可能性:这其中包括主观和客观的,计划性的和偶然性的,可见的及非可见的。
设计者尝试通过对场地的干预,顺势,抑或强势,与原初的空间结构达成某种交易,取得平衡。这是一个关于“物”的能量场,设计者对空间的打理乐此不疲,这是一场在内外之间,宏观和微观之间寻求平衡的,无休止的游戏。
项目名称:FILL STUDIO工作室
主案设计:杨跃文 | FILL STUDIO
助理设计:吴瑾、林千植、曾春眉、孙国栋
施工执行:洪海湛 | 广州正点装饰
艺术装置:FILL - ART
摄影师:花觉摄影 | FEAST VISION
编辑:梁健苗 | FILL STUDIO
FILLSTUDIO创办人
Fillstudio是一家新锐跨学科设计工作室,由杨跃文先生于2015年创立,业务涵盖室内设计,产品设计与咨询及艺术指导。艺术与技术,亦即想象与现实本体之间的高度契合是工作室在日常事务中践行的首要原则。设计师尝试以当代的视角,结合严谨的工作方式去践行空间设计美学,最终赋予项目以舒适感,艺术性及永恒性。
团队曾获得意大利A-DESIGN设计奖,美国IDA国际设计奖,APDC亚太室内设计奖, IAI全球设计大奖,艾特奖,40UNDER40(广东)设计杰出青年(2019-2020)等殊荣。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