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破茶厂改成1500㎡别墅,一张沙发就值一栋楼,却从不住人 首
2020-04-26 13:47
设计师林宪能出生于坪林,这里是台湾包种茶的故乡。
1970年代末,在台湾最早代理意大利进口家具,
陆陆续续收藏了各种限量款设计师家具
他对器物的喜爱,还蔓延到土地、文物上,
收藏了许多台湾当地的老文物。
45岁那年,林宪能不满原有生活状态,
正好在故乡坪林看到了一个废弃的茶厂,
就把它改造成1500m²的茶空间来藏茶、品茶。
场地正对山谷,溪流,周围有白鸬鹚筑巢。
他原本只想拿茶厂安置自己收藏的文物,
意外地,这里还成了一个艺术沙龙。
许多时尚大牌的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在这个时尚的生活剧场幕后,
他一头钻进从小陪他长大的茶里,
从喝茶、品茶,到藏茶,
近几年,甚至开始自己制茶、开垦茶山,
对他来说,山居时刻,每一秒都在与自然对话;
每一口茶汤,都承载时间的流变。
自述 林宪能 编辑 李景蓉
我叫林宪能,在坪林长大。小时候,父母辈觉得留在山上做茶很辛苦,鼓励我出去打拼。高中毕业,我就去台北学了设计,所以对一些物件特别敏感。从早年代理意大利进口家具开始,我对文物越来越喜欢,陆陆续续买了很多。
在这里,我们祖先都做茶。小时候茶忙的季节,我们小孩子都要来帮忙,所以我对这片土地有一份特别的感情。
前后象空间所在的地方,本来就是我家乡的一个茶厂,后来废弃了。我把它买下来做了空间改造,专门用来放置我收藏的文物和茶。
我把房子起名前后象,前后指爱的传承,象就是空间。我所谓的空间不是很狭隘的实体空间,而是你内心的空间,它是无边际的,且充满着无限可能性。
这个房子的室内空间大概1500平方米。本来它坐东朝西,有西晒,我把它调整成坐北朝南的布局,南边正好对着溪谷,让人去享受光影的变幻。
一楼主要是迎宾区,这里是空间挑高最大的部分。
2004年汉唐乐府在前后象空间演出
2003年,汉唐乐府受邀去德国表演,导演觉得这个地方很适合拿来做训练,他们就来这边排练。自从那次以后,到这边来表演的团体越来越多。像无垢舞团,他们就在这里做过大型演出。小型的演出像王心心,还有一些其他的演出,到现在,应该举行过四五百场了。
二楼用来作文物收藏,分前后栋。后面是茶的文物区,用来放置我珍藏的老茶、比赛茶,旁边还有泡茶的地方。
这么多年,我收藏了很多老茶和茶具,这个空间就做了简单的区分。我做了一个很特别的转换,把视线拉成平行:虽然你看到的很简洁,但事实上,它是高高低低的,有一点像苏州园林层层叠叠、柳暗花明的手法。
这是一间小茶室,面积不大,背面的墙就用了竹林的颜色,让整个空间静下来,又有点朝气,开一个小窗把光线引进来。
这是二楼的另一间茶室。室内用的是古庙宇的红色跟金黄色,这种颜色与外面绿色的植物互相映衬,空间的气氛显得庄重。这两个空间都很安静,适合静静地品茶。
这个房子靠河床的部分,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水疗池、餐厅、厨房、书房,都布置在外部那一圈。
我希望这些生活空间,都能无形之间去对应大自然,所以很多细节都经过了一番思考。比如,游泳池旁边的三角形,我利用山的棱线对应过来:一眼望去,它们是平行的,视觉上就很舒服。
旁边有几棵很难得的老树,好像大地赐予的礼物,我就用这里的三角形,把树拉进来。
从生活区再往下走,就是我很重要的秘密基地:人家有酒窖,我有一个茶窖。我往地底下挖了两米多深,用石头回填,后部的墙壁也用石头回填,这样就可以完全隔绝湿气,更利于茶的储存。
茶窖内部的室温,大概常年维持在22度到25度之间。
我们的茶瓮,实际上并没有被封得很实。存茶的话,空气干净,气的流动很重要,所以茶瓮一定要架高,才可以四面通风,茶叶才可以不被闷住。
我一直忙于设计,在45岁那年想转个身,回到我所爱的茶与自然中去,就找到了这个地方。
刚接手房子的时候,这里面很乱,还长满杂草,屋顶也塌了。因为马路扩宽,部分泥土就回填下来,房子被泥土掩埋了一半。光是清理原来留下的杂物,就拉了二十几车。
这边是水源保护区,每一个建筑部件的更换,都需要经过申请。我花了大概一年半,才把基本架构恢复起来。
这里本来是工厂,窗户开得非常多。因为邻街有噪音问题,我就用玻璃把窗洞一块块镶起来的,只保留采光。
整栋建筑真正能打开的窗只有三个,但是空间里面的气,还是流动的。做设计,就要讲究地理风水,研究风向、溪流带动整个山谷的方式等等,我都会做一番思考。
来这边的朋友,最主要的目的是放松,所以空间里,我没有刻意去装扮,就突出最简单的架构。建筑和空间,用的都是绝对的直线,去面对大自然中感性的、自然形成的曲线。
我们讲“相依而有”,人在这个空间里面走动,跟周围互动的时候,其实就会产生一种生命力。
这边的自然地理环境也非常不错:对面是山谷,有溪流,周围有白鸬鹚筑巢,早上还可以看到白鸬鹚飞出巢,会让人觉得很舒心、很安静。
做假山假石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我觉得不如去接受经过千万年,千亿年形成的自然。在这里,你只需保持一颗开放的心,走到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远山,也可以看到近树。
下雨的时候,雨落在树叶上;风吹叶动,光影的变化,在这里都能感受到,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都有一种相依的关系。
每个人对茶有不同喜好。我这边的茶大部分都是自己收的,尽管直接去品新的茶也很舒服,但我喜欢老茶,可以喝到一个过程,老茶是经历了时间流变的。这里年份最老的茶是1895年(光绪21年)原封的茶。
1944年总督府的茶砖,很多人都知道台湾有茶砖,但是很少人真正看过。这块茶砖离现在已经76年了,有很凉的木质香。
有1956年的乌龙茶,为了保护它,我们加了蜡纸。
还有大概1950、60年代的千两茶,上面有“华堂”两个字。我们本来以为是堂号,后来才发现,那是做茶的人拿去交茶的时候,人家把它作为记号写上去的。
我还珍藏了很多比赛茶。比赛茶很单纯,年份等各方面都很清楚。
1973年的特等比赛茶,全国的第一好茶,到现在还没拆封过。我们只能从玻璃纸裂开的地方,从那个缝隙里,嗅嗅它的茶气。还有一泡1984年的坪林特等比赛茶,非常有纪念性,是坪林刚开始有包装的比赛茶。
装在桶子里面的,大概是1982年到1984年期间收的茶,收好以后就装在桶里面,没有去开封,想等到开封的时候再去感受它的变化。
有的茶并没有日期,我们就会去推理它的年份。像这个茶,它包装上的电话号码是5码, 5码是1952年到1957年用的,1957年以后就转成6码了,所以我们就能知道这个茶的制作年份就是在1952到1957之间。
像这个罐子是用手绘的,放在当时看,是比较精致的茶叶罐。里面有一个原包装,上面写着“特级红茶”,可以知道在当时,算是最好的红茶。
茶是有生命的,这边的茶,我都让它自然呼吸。
此外,封茶的时间很重要,最好是早上十点以后到下午一点之间去整理茶,封茶不要在四点以后,因为茶叶可能会吸到潮气。如果储存时湿气进去,又蒸发不出来,茶就会有一种闷味。
我内心的DNA是与茶、与自然在一起的,从来没离开过。我把做茶当做是一种休闲,接触茶山就是在享受与自然相依。造就我自己的生命或是茶的生命,都是一种很自然的结合。
台湾有一句很简单、很随口的话,“来饮茶”,它代表了一份很直接的乡土情。今天我们大家谈家具,谈美学,谈艺术,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媒介就是茶。
在我这边,茶为空间注入生命,能激发你的情感,从而激活这个空间的生命力,也把先民的记忆与智慧给传承下去。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