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风流一哥的私宅:拒绝极简,宝贝多到让人无处下脚 首
2020-05-18 09:58
在上海的时尚界和艺术界,
他和众多明星名流成为好友,
其中最亲近的,就是张国荣。
ART021联合创始人包一峰、应青蓝、周大为 和演员孙俪合影
2013年,包一峰创办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其实早在90年代中期,
他就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
收藏艺术品也超过20年。
包一峰家里放满100多件大大小小的艺术品。
既有中国当代艺术大家早年的作品,
既有新水墨、油画、版画、摄影、装置,
也有动画海报、潮流玩具。
“我希望能跟我收藏的作品一起生活,
每件东西给我带来很多、很多、很多的回忆。”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大家都叫我“小包”、“上海包”。
这个房子我搬进来6年了,是1931年建成的,上海一个典型的装饰艺术(Art Deco)大楼。四周有很多不同的领事馆,走到淮海也非常近,闹中取静。
很多人非常喜欢那种简约主义,家里一尘不染,没有任何一个多的东西,那可能不是我的风格。
我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
我收了一些老上海民国时期的红木家具,和这个房子搭配起来比较吻合。墙上挂的作品,是我从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慢慢收藏的,又有些现代感。家里的书已经堆得放不下,连走路都很难,但我就希望有自己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个性融入到这个家里面。
我们做公关的,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明星、名流,包括现在很多的网络红人、KOL合作。
我曾在1990年的亚运会,韦唯演唱《亚洲雄风》时全程陪同;跟巩俐拍过《上海滩》的宣传册广告;在路易威登老爷车拉力赛上接待陈冲。慢慢的,我和越来越多明星有工作关系,也成为好朋友。
张国荣在(旧)汉源书屋,摄影:夏永康
跟我最亲的,就是张国荣。
哥哥对艺术非常有好感,也喜欢吃,我们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爱好,所以他来上海或去北京,我就带他去看一些他平时在香港接触不到的东西。
我曾经带他去过以前在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屋、丰裕生煎,还有现在已经不存在的一个咖啡厅叫1931。
张国荣在(旧)沙逊别墅,摄影:夏永康
我还带他去了以前拍《红色恋人》的那个沙逊别墅,他在里面骑着自行车,去喂喂羊,划划船,非常的惬意。
哥哥那本写真集《庆》,里面有很多场景,是我无意中带他去一个什么地方喝茶,Wing Shya(夏永康)就直接给哥哥来抓拍。
张国荣和包一峰,摄影:夏永康
在北京东华门边上,以前有一个叫四合的餐厅,当时二楼有一个小的雪茄房,有时候我们下午就去那边喝一杯。哥哥就喜欢坐在窗台沿上,看着外面的护城河,以东华门为背景,拍了几张照片。
跟这些明星接触,我一直是将心比心。
他们在公众面前是一个巨星,不可能了解到太有烟火气的生活;在私下的生活中,也是鲜活的一个人。我会跟他们互通有无,平等地交流,另外也从观众的角度,对于他们的演戏或歌唱事业,给一些看法和建议。
平时在外面每天接触到明星啊、品牌啊、做大型的活动,所以我希望回到这个家以后,有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作品选择也比较安静,文人气息相对浓一些。
这个房子一共两个厅,两个房间。进门是一条很长的走廊,让人忘记外面这个非常喧嚣的城市。
我在走廊尽头放了一件高伟刚老师的作品,一个金色的楼梯,虽然是平面的,但看上去非常立体,给自己一个每天要蒸蒸日上、向上走的鼓励。
走廊两边,丁乙老师这两件,是他当年去澳洲参加一个展览的过程中画的,不可能画很大的油画,所以在纸上用马克笔、水笔来做十字的创作。
像我们这代人,以前电视机也是新鲜的产物,是看着动画片长大的,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铁臂阿童木》。
我接触当代艺术以后,也收集了很多老的电影海报,都是跟上海有关系的:主题发生在上海,或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饭厅那边墙上,有我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是萧晓兰老师的一件版画。
我认识了香格纳画廊的创始人劳伦斯后,每年都会从自己的工资里筹一点钱,到生日的时候给自己买一件作品。
有好几件都是艺术家为我创作的。
林曦,我去她工作室玩,穿了一双红色的鞋,她就直接二十分钟用水墨给我画了一张作品;梁硕,用我的名字画了一个三联。还有一张是我朋友给我的生日礼物,把我的照片给艺术家王韬程,他进行再创作,画了一副作品给我。
这是陆新建老师的一个作品,用谷歌的俯视地图来创作。我小时候的家在静安寺,现在这个寺庙是金碧辉煌的,所以他就用金色给我创作了和静安寺有关的作品,把我的上海情节也代入到这个作品里面。
进门的长廊和客厅中间有一个过道,它有点暗,所以放一些色彩比较明亮的艺术家创作的小品。
我印象里去国外的很多宅子,有一面墙像一个potrait gallery一样,全是各种各样的人像作品,或者把一面墙用不同的照片、艺术品来布置。这个过道也是这样的呈现方式。
客厅这面墙以黑白为主。
我小时候接受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教育,跟一大家子亲戚住在一个像四合院的建筑里,有前天井、后天井,围着中间的天井有不同的厢房,亲戚过生日大家要去端面,有各种各样的习惯。
一直提倡要勤劳,要节约啊,所以我看到一张我好友的摄影作品,这个徽式建筑的角落非常安静,又写着“勤劳建家”,所以让他给我做了一个放大版。
以前法国总领事的太太,她是个摄影师,会背着相机去上海各个弄堂里走。这张作品里的地砖跟我小时候家里的地砖是一摸一样的,以前弄堂里大家生活条件没有这么好,把很多煮饭的东西放在外面,让我想起很多小时候的回忆。
这件徐震的作品(《天下》)我们通常叫它“奶油蛋糕”,常见的是颜色比较鲜艳的,这幅正好是黑色,整体搭配比较好。
这是艺术家苏畅的一个雕塑。八十年代上海有很多老公房的外墙是这种马赛克的,经过风吹雨打,上面会有一些水渍和污渍。艺术家就做了这样一个雕塑,把水渍用笔上色,做得非常精细,又有上海的影子。
旁边这个小阳台的雕塑,是成都艺术家陈秋林的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都很贴近生活,又有一些我小时候生活的印迹。
客厅除了这面墙,我在角落里还有薛松老师为我定制的一件作品。那条红色的,代表“一”;“峰”字用的是毛主席的书法。后面的背景都是些文人墨客的字。
我应该是收藏薛松老师作品的第一个中国人。他以前的工作室着火了,所有的书籍都变成灰烬。突然有一天他有了灵感,用这些灰烬的碎片来做一些拼贴,独创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一直到现在。
还有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我非常喜欢,非常有幸能收藏这件作品。
他一直说,你给我照片,我来给你创作,现在说来,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最近我又把这件作品拿了出来,还没有完全裱好框,将来我会给它找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
卧室对每个来说是一个非常私密的空间。可能当你一睁开眼,或忙碌一天要睡觉,都能看到卧室里的作品。
我放了一张艺术家张如怡为我特别定制的,偏橘黄和红色,暖色调的作品,是她手绘尺幅最大的一件。
探访艺术家张如怡工作室
我其实很早就关注张如怡的作品,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她有男性艺术家的爆发力,又有很多细腻的部分。比如她用水泥来做作品,但上面用铅笔来绘画,形成一种反差,跟我平时在外面工作回到家里,这种反差是很接近的,让我感触很大。
她还用水泥来做很多现成物的翻模,比如她养的仙人掌。我在厨房的窗台上,还放了一块张如怡用水泥做的舒肤佳肥皂。
另外还有王亚彬老师松树的作品,比较安静,刘野老师早期的作品。
包一峰在花园饭店工作照
从月入百元,到公关一哥 影响我从事艺术收藏的三个人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的花园饭店。九十年代中期,接触外国人的机会还没有那么多,而在酒店里完全就像一个敞开型的小社会。
那时候外资银行、外资企业都到上海开设了办事处,我就有机会接触到影响我喜欢艺术的三个人之一,劳伦斯·河浦林(Lorenz Helbling)。他在复旦大学学习中文,一直留在上海,然后开设了香格纳画廊。
包一峰在花园饭店工作照
我那时候在花园饭店的实习工资是126块,等到正式拿工资,到手差不多是1000块钱左右,除去各种各样的开销,能省下来的钱并不多。
我记得画廊当时卖画,还是以美金来结算的,基本都要在1000美金左右,所以我也只能在一年生日的时候,给自己买一件小作品。
香格纳画廊最早在劳伦斯建国西路的家里,和我以前的办公室在一条弄堂;慢慢又搬到波特曼酒店二楼、复兴公园、M50,现在又到了西岸。
其实劳伦斯非常执着地在帮助中国的年轻艺术家,现在有些艺术家也已经步入中年、年纪挺大了。他一直坚持做这样的事情,非常感动我。
第二位是陈逸飞先生。他是一个提倡大美术概念的美学大师,不单单自己能画,还做城市公共雕塑、创办《青年视觉 Vision》等几本非常漂亮精美的杂志。他也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挖掘年轻设计师,王一扬、张达,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设计师界的顶尖人物。
我主要在模特公司这一块帮陈先生,平时也一起接待国外的媒体、客人,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怎么做好自己喜欢的事业,又把美和艺术融合在一起。
从单纯做公关事业,到做艺术博览会的跨界,我觉得陈逸飞先生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另外一位是林明珠小姐,她是一个香港的千金小姐,从小接触到的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设计师、艺术大师。
我跟她工作了8年,做了衡山路41号项目。她对一些著名大师的推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Baccarat的水晶吊灯、不同大师设计的椅子、Thomas Goode的餐具,老佛爷卡尔·拉格斐设计的制服。林小姐之后有了自己的画廊,在上海、新加波、香港有不同的分支。
这个三个人对我的影响是大方面的。对于所收藏的作品的选择,还是跟我个人成长经历、平时对生活的思考紧密有关。
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九十年代初期,上海在全国来说已经比较开放了。但事实上,外面的餐厅也没有那么多,酒吧也非常少。
那时候,还是来上海工作的外籍人士,他们对艺术比较有好感,居住环境比较好,房子比较大,他们墙上可能需要一些作品。很多人也会去买一些老家具,和作品产生相互的对话。
我们有很多时候去劳伦斯家聚会,其中有很多外籍公司的高管、上海电视台的主持人、一些作家、艺术家,包括丁乙老师,周铁海,大家都在一起。没有太多吃的喝的,大家就拿个啤酒,拿个可乐,就这样聊一个晚上,最后放一点音乐,在家里跳跳舞。我觉得那段时光非常美好。
其实那时候美术馆也没有那么多,主要就是上海美术馆。后来慢慢开始有了双年展、私人美术馆、上海博物馆。
这20年来,关注的艺术家非常多。从老一辈的现在有七十多岁的,到现在刚刚大学毕业、00年前后的。
收藏的大多数作品,我都是认识了艺术家,跟他有交流以后,才会买这个作品。
跟艺术家聊天,能够捕捉到他们对现实社会,对美术史,对传统技艺的不同概念。我喜欢能跟我人生某一个阶段、某些回忆有碰撞的作品,里面有一个点能够深深打动我。
我一直非常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
近两年,因为网络的发展,很多艺术家开始做一些网络上的小拍卖、群拍;艺术家办个展,当画廊把图册发给很多藏家,大家也会在里面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
以前这个市场没有那么蓬勃,你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慢慢考虑艺术家的作品,现在很多时候要去靠抢。
想收藏而没有收到的作品,太多了。拥有一件作品是一种缘分。有时候是资金周转的问题,或者不太可能去拥有一件这么大的作品。
你眼睛看到的,并不是一定能拥有的,但是,去看,本身就是一种满足。
总结三点对于艺术收藏建议:
我也不是学艺术史的,也不是专业学美术的。
有时间应该多去美术馆、博物馆、画廊走走。你会潜移默化的,和艺术作品有越来越多的默契,作品本身透出的那些气息,很容易能够捕捉到,对自己的心情和成长也有很好的帮助。
2、选择一个好的画廊。
做画廊并不是一个很赚钱的生意,没有热情很难支撑。我觉得画廊主都非常有个性、有情怀。
国外的画廊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我们中国的画廊有的接近30年了,大多在十年左右。
画廊签约艺术家,本身就是第一道筛选,办展览、跟艺术家有长期的合作。他们都有非常好的积累,做了很好的梳理,能帮助你最直观、最快地接触到当今最顶尖的艺术家群体。
收藏需要一定的坚持,不是我今天有钱,把钱一下子砸进一堆东西以后就不再收藏了。这个不叫收藏,只能说是短期的投资,甚至投机。
我觉得收藏作品要量力而行,细水长流,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些作品,我可能会跟画廊申请,做一个分期付款。一旦画廊认定你是个好藏家,真心喜欢作品,对艺术家的将来的发展也有好的帮助,他们也乐意接受这样的方式。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