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宿,是寄托心灵的驿站 首
2020-09-06 20:39
人们喜欢民宿的个性色彩 喜欢不同的风景与故事 喜欢推窗就能看见 青山飞鸟的树屋 听雪喝茶的山间小院 屋后摘菜,临泉取水的老宅 民宿是现代人短暂寄托心灵的驿站 是潜入想象世界触手可及的乌托邦 选择一家民宿,也就选择了一种向往的生活
无象归园位于昆山锦溪镇计家墩村,与青浦商塌镇一河相望。自然水系将整个村子环抱,与淀山湖、澄湖相连, 村子四面被农田环绕。计家墩村约130户村民,房子依河而建,前院后屋,白墙灰瓦。基地位于村子南北主路的北面东侧,共有四个宅基组成,南侧临河,北面连接农田,占地约1100平方米。
计家墩作为乡伴文旅第一个理想村,吸引着一批向往乡村生活的城市人来到村里。目前已有11家主题民宿酒店开业,木工房、陶艺坊、自然农场、乡村书店、研学基地、正念禅修中心等业态也相继对外开放。
无象归园定位为“新乡村生活空间”。功能包括杂货铺、接待大厅、田园餐厅、茶空间、读经房、乡村创客空间、以及10间客房,总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
计家墩原有的村落肌理、空间尺度以及中国传统院落的布局结构是项目布局构思的出发点。在30米*40米左右的用地内布置了南北各两栋,东西各一栋房子,形成传统的合院结构。通过对基地周边的道路、水系、农田以及南向主入口等要素的梳理:结合六栋房子的功能、体量、朝向、日照、尺度等因素进行二次布局,试图在南北轴线安排两个主院落。
▲ 院落布局 ©大形设计
在“南院”,通过“T”型的木纹清水混凝土墙体界定了三个不同标高,不同属性,不同尺度的“次院”;每个“次院”通过台阶及坡道与南门、西门、东门、北院发生四种不同空间尺度的连结,完成了“意犹未尽,曲折有情”的空间意向;
▲ 庭院与高差 ©大形设计
“北院”是作为主体建筑与田野自然空间的过度,通过两个方向的“亭子”界定了“内与外”,并将这种“虚实”向自然无限延展。
无象在设计阶段与实际完成之间最大的不同是材料以及材料的质感。在墙面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和专业厂商进行了多次的实验,外墙选择了粗糙肌理的“本色无机砂浆”。室内“无机砂浆”采用压光处理;
清水混凝土(加固化剂并研磨抛光)作为地面,墙面,台面的材料,让质感的“不能确定”变得的自然而然;
古法夯土墙被台风暴雨洗出了“泥土的时间”;老石板,老青砖,老木头的使用让空间变“重“,让时间“凝固”。
树是有生命的。当找了三个月的17米高的老香樟树被吊到夯土房前面的瞬间,我意识到整个院子活了。
石头是自然的。4块来自广西西部的自然山峰石,都是天地的造物。场地高差基本平整完成,她们就进场了。然后与院子一起生长。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设计营造完成了大部分的“有无”。在自己构想的“有无”里去感受:天地玄黄,日月盈昃,寒来暑往,闰馀成岁 。用以反观设计。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
02. 不知山 · 乡宿酒店
不知山·乡宿酒店坐落于天津市蓟州区,场地三面环山,远离喧嚣的市区。不同于北方的寒冷干燥,这里雨水较多,小气候湿润宜人,俨然身处江南的感受。
业主希望回归山烟袅袅的乡村生活,营造自然纯朴居住环境,唤醒最初的简单与快乐。
酒店占地面积12660平米,包含49间客房及乡食餐厅、会议室、书吧、户外泳池、户外烧烤、儿童乐园、亲子农耕园等服务配套设施。
项目景观设计在“叶子型”建筑符号的基础上加以延伸,以叶、竹、藤等植物符号作为景观素,以毛石、天然防腐木、茅草、荆条等天然材料为造园基础。
伴着月光如明镜般的镜面水景,倒映出周边的山林秀色,如梦如幻。
设计师在户外做了北方少有的叶子型室外泳池,与建筑风格相呼应,同时为休闲区平添一丝趣味。
“联排家庭房”仿佛藏匿于千亩林海之间的一方小天地。推开藤编的院门,立刻带来一种亲切感和归宿感。客房背山,窗户成为天然取景框,每扇窗户都有不同的风景。
因场地内外均没有市政雨水管网,设计师在“叶子客房”与“独立小院家庭房”之间设计了一条旱溪。以景观的方式解决雨水收集排放问题,同时也丰富了酒店的生态系统。
景观设计:谷创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硬装设计:北京三匠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摄影团队:唐徐国
“三卅”,原名“第三故乡”,意指为一种特殊人群而创造的第三种社会空间,以帮助他/她们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一种舒适距离及精神氛围。项目便以这样的初衷,在距慕田峪长城步行四十分钟左右的一块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的原村落燃气站空地上开始。
我们延续了村庄现有的空间排列肌理,依然是一座建筑,将屋顶按村落格局打碎,创造了更融入的空间规律与秩序。颠覆掉千篇一律的乡村度假村的观念,希望用一种衍生的村中村的概念,给予这片土地应有的生命力。
远见不谋而合,村中村的概念便开始经历长达四年有余的生长过程。
遵从整体现有村落的建筑基本元素及体量分区,并在细节上做出简化处理,以便于在呈现的过程中能够让本地的资源得以运用,又可以在整体韵律上,让过滤下来的感受与现实生活的节奏能找到一些贯穿的感受。
在北京的特殊大环境下,建筑材料的选择,制作,运输,都使建设的过程变得极为困难。所以我们尽可能的就地取材,材料以真实为本,不推崇装饰主义,以本真的形式展现。让风吹日晒的自然现象使材料更显底蕴。
老石板的景观地面铺装,私院的渗水红砖,建筑墙根的石砖连接,建筑墙体的红砖青砖的搭配使用,却让相对凝重的材料特性及建筑几何形态的庄重感,呈现出了悠闲又安静的感觉。
建造团队的搭建,充分融合了现代的管理和村民的实践,从建筑的设计,制图,沟通,到制作样品,现场测试,纠错,重新理解,再制作,反反复复的尝试,使整个团队,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自我追求的理想型价值观,也许是实现过程中,最值得提及并对建筑设计的实现有最根本的帮助的因素。
设计的布局,目的在于使建筑,院落的生态,在北方却区别于北方,以人性为理解基本,从而一定程度上打破体验者传统的固有思维方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延续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墨守成规的遵循和盲目发扬,却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院落邻里”的生态,也许是“三卅”能够帮助来这里的人们,重新审视生活,重新看待乡村建设的初衷和手段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坐在院子里,当你不再觉得被这么亲近的邻居干扰,当你可以再次享受星空,当你竟然可以忘记时间却还坐在原地的时候,这就是“三卅”最美的时刻。
“三卅”,是一种对艺术的欢喜,对五感的欢迎,也是对地域文化的尊敬。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