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八大作品盘点“我们自己的文化才是面向未来的” 首
2020-11-02 09:31
马岛出生在中国西北小城兰州,一个西部的移民城市,它既有西部狂野的民风,又有曾经一波知识分子移民带来的文化气氛,一种既“文”又“野”的成长环境。成长环境对马岛的影响就是,内心狂野彪悍,但同时对文艺的事物无比敏感。跟做其他事情一样,做设计是因为觉得“来劲”,不太喜欢循规蹈矩。马岛说他后来发现90%的建筑师还是挺没劲的,所以义无反顾放弃了常规建筑师之路,变成了现在的“野生建筑师”。
拒绝同质化,坚持原创建筑
在图像爆炸的时代,大部分设计师在做设计的过程就是在拼贴图像,把所有别人的东西糅杂在一起,没有自己的东西。现在的设计很少有原创,所以同质化太严重。一个项目,一个建筑师,如果没有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色,那只是别人的山寨品,是没有价值的。
对自然和土地的不断探索
细致入微地感受基地所赐予你的,设计就像种子一样,只有根植于场所,生命才能得以延续。马科元觉得每一个设计都应该因地制宜,从自然环境,基地文化,建造材料等一系列角度出发,把建筑与环境相融合,共生共赢,真正做到在地营造。
重新焕发村落生机和魅力
这幢房子位于整个村子的入口,是进入这个徽州古村的第一座建筑。原本是个小药店,面积只有80平米。为了接待越来越多的游客,我们把她改造成整个村子的接待中心。
设计的要求很简单:为了同整体环境协调,改造不能扩大,不能加高,不能突兀,然而,她需要承担得起整座古村标志性的门面作用。改造在外形上仍然沿用了当地徽派建筑马头墙,但当正面三间折门完全打开后,可以看到内部的空间其实别有洞天。
团队首次尝试了一种新的整体木构系统,在南仕堂的设计中,发展和深化了之前的新大木作体系,我们希望这是对当下以斗拱为中心的传统木构研究的一次补充。
木构决定了空间的天与地,而墙才决定了整个空间的界面和视觉要素。影墙:在南仕堂中,用将生长在外部的竹子,通过光影的方式投射到这面半虚的玻璃墙壁上。竹影婆娑,随风摇曳,充满屋内整个室内。
但作为公共接待中心,我们希望保留徽派建筑形制的同时能够打破室内外的隔绝感,所以用现代玻璃砖砌了一整面马头墙,建筑突然产生了充满趣味的改变,里面木结构的虚影如庖丁解牛般呈现在外部。
树墙:西山墙是建筑中唯一一个实墙面,为了强化内与外翻转倒置的戏剧感,设计团队专门从800公里以外的苗圃园中挑选了一颗弯曲的枣树,将她未经修饰地悬挂于墙壁之上。文与质,虚与实,内与外,曲与直。获得了一种传统文学的对仗关联。团队不希望这个村子以一种“大换血”的方式将乡村的样貌、业态甚至原住民彻底更换,而是希望通过“小动作大心思”的方式,让一个本身就很有魅力的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具有安徽典型古徽州建筑特色
安徽省祁门县桃源村是一个典型的古徽州村落,项目位于村口一隅,是村中唯一的一间咖啡馆。场地的三面均被邻居遮挡,唯有一面山墙面向一个较为宽敞的三角形空地。
仃屋原为农宅,房子紧贴村中主要石板路,这次她的新角色是为桃源村旅游配套的公共空间,一个乡村咖啡馆应运而生。
老屋翻建保持了建筑原有的占地边界、主入口位置、屋顶高度以及屋顶落水的方位。在一个封闭内向的基地中,向内的空间营造成为设计的核心。
美人靠,是古徽州民居里一种特有的墙身系统。它位于室内外的交界处,且不同于一般门窗,而是可以将身体置于其中。因为姿态的诗意,故被称作美人靠,在仃屋中,美人靠从带有身体性的墙身系统中,进一步引申为结合了披檐、支窗、椅凳的超灰空间。
在美人靠的空间中,向外,用金属斜柱支撑披檐,斜柱同金属靠背连为一体。向内,通过支摘的方式形成一个栖息身体的空间:“支”起窗,“摘”下凳。合起是完整的墙面。
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当中,梁与柱是建筑的骨架,是影响着整个空间气氛与韵律的重要元素。在重力传递上,梁柱采用了倾斜的梭子柱和斜向的瓜子梁,完成了对双坡屋顶的支撑;在比例关系上,梁柱延用古徽州民居的“肥梁瘦柱”。
瓜子梁支撑的双坡顶,通过一根纤细的金属勾连,让天光从狭窄的缝隙中洒入。凝固的斜柱角度与时刻流转而变幻的光角度,形成一种既恒定又瞬间的时间诗意。
支摘梯,是斜柱系统的一部分。随着柱长的增加,斜柱由细变粗,自上而下通过纤细的金属线勾连起来。楼梯同地面和楼板完全脱开,强化了结构“脱离”的玄妙感。支摘梯是斜撑与勾连的另一种“身体性”呈现。
用以置物的台面以斜撑的方式从墙面支出,半透的三角形有机玻璃拼成平台。二层通高处的栏板扶手,同样以倾斜的姿态拉连。支台与摘栏是斜撑与勾连的“小木作”呈现。
桃源村有上百户,有九个祠堂之多,明清时期,徽商纵横全国,徽商发迹之后回乡兴修祠堂牌坊等公共建筑。而今,由于桃源村相对闭塞,村落的原始格局和徽派建筑的风貌仍然保留完好。同时
祁门县一直都有制作红茶的传统,并远销外地。而“祁门红茶”成为驰名中外的品牌,时至今日,桃源村仍然保留家家种茶、制茶、喝茶、售茶的风俗。
宀屋位于通向村子内部的小路一侧,紧邻叙五祠(古九祠之一)。四周农田环绕,相对独立。房子体量很小,占地只有60平米。建筑原状为两层,一层堆放农具,二层由于木屋架高度很低,基本处于空置状态。屋顶为普通穿斗式木构,但已经几近腐朽,墙体则为当地惯常空斗墙做法。
基于宀屋所处位置的公共性,我们为场地设想了两个诉求:一方面,作为祁门红茶的产地,尽管家家户户都有红茶,但村子里尚未有一个专门的红茶体验馆。村里人招待客人,仅是在自家客厅里售卖,缺少品茶、赏茶、论茶的过程。桃源村需要有一个礼仪性的品茶空间。于是宀屋的目标是在一个占地60平方的两层农舍里,建造一所兼顾日常性和礼仪性的茶楼。
最终,建筑一层作为品茶的空间,保留了老房子昏暗内向的氛围。空间的焦点在室内唯一一张深色胡桃木的长茶桌之上。杉木梁柱,横平竖直中正规矩,营造了某种礼仪性。新的杉木柱故意同旧墙窗洞不对位,来暗示这种不明显的新旧关系。
二层空间因屋顶的抬高留出缝隙,空间围合感被彻底改变。新屋顶同老墙之间的空隙使得内与外有了更多的互动:祠堂、田园、山峦的景观从不同的方向涌入内部。有了屋顶的庇护,在二层的公共空间,村民可以从新的视点欣赏村子里熟悉的景
©唐徐国 04 深深·深宅 江南深宅庭院风格 现代生活中满足传统中国人的精神需求
项目基地位于中国江南地区,这个地区也是孕育中国传统园林的地方。建筑师希望这个设计来回应现代建造技术和生活舒适度的前提下,如何来满足传统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即:寄情山水、归隐田居。
园子由多个庭院向深处推进,主要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停泊、进入和日常会客。设计需要考虑一位百岁老人日常生活,为方便老人起居,将其生活空间布置在第一个层次,并用一道纵向贯穿内外的墙将居住与会客分隔开。
第二个层次以中央的水塘为核心,是私密的会友空间。跟前一个层次通过一个“T”字型洞口隔开。在这个层次中,安排了一个四面通透的“亭”放置在水边,将园内园外,庭前庭后衔接起来。这个层次中也安排了一个纵向延展的墙,来分隔客房庭院的私密空间。
第三个层次为主人活动的场所和后花园,并根据主人爱好安排了一个小型篮球场。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一种深宅深园的结果。
每个庭院之间边界模糊,庭院空间呈“之”字形错动,相互之间或掩抑,或渗透,或开放,或隔离。在游园的过程中,视线不断转折,而每一个停留却都能窥到前方空间若隐若现的场景,眼睛驱使脚步不停向前探索。
桐庐未迟·山涧房民宿位于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芦茨—茆坪—石舍”的中间段,是山环水抱间长出的一处引人流连的艺术空间。山房坐落在最中心的位置,数条村间小径可以通向相邻的房屋,颇有些承前启后的大厅堂的感觉。
房子的原型是一个简单的双坡屋顶建筑,设计通过减法将中庭、庭院、露台等空间凿出,从而把其他的空间要素串联在一起,极好地引入对面山景。
云中室内设计以水泥元素为主,偏暗的整体色调,营造云雾缭绕的山洞隐居的氛围。总体现代感的设计下,又不乏一些朴实元素,木、石,为当代理性增添了一抹禅意。
泉上房间以恬淡的原木色为主基调,清新简约的风格点缀着绿植,宽大的落地窗将如画般的自然景色带入屋内,打造水上泛舟的意象之美。
山下的房间以白色为主,面向阳光,生机勃勃。光影透过百叶窗施展了一场魔法,在这里似有蓝天白云的无拘无束,也有天马行空的无边想象。
项目的场地位于安徽祁门县桃源村。一条10米宽的水系贯穿村头村尾,阻隔了村落和农田。为了便于村民去田间耕作,需要增加一座人行桥。水系是居住和劳作的分界线,而桥则是通向田园山野的入口。后山上,毛竹密布。用竹子建造,材料本身取之于自然,为人所用,是一种在地的营造。
竹构悬臂桥,仅靠竹子的力量,自一岸飞架而出,直达对面,形成悬岸飞桥的画面。桥的端头同对岸脱开,犹如“断桥”,强化了悬臂这一结构形式的奇观感,形成了一种因结构张力而产生的戏剧性。
壹所位于莫干山深处,依着青山竹海,宛如魔方般的立方体块,就像“梦幻游乐场”。九个房间,一个大HOUSE,一片心旷神怡的大草坪,在这里搞轰趴,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一走进民宿,莫兰迪色的清新,宛如一阵微风,扑面而来。
整个空间,就像是一家MUJI集成店,
一派日系小清新风格,就像一部温情款款、波澜不惊的文艺片。立方体造型的灯饰,呼应着建筑的形态。
随意的一处画面,暗合平面的逻辑对照关系,细细体会这其中的趣味,不禁莞尔,想到这其中的精巧构思,也不禁在心里要给设计师默默地点个赞。
莫干山蕨宿位于莫干山仙潭村碧坞,近碧坞村。民宿居于莫干山景区西北隅的半山腰,依山而建,筑于高处,坐北观南,拥有极佳的自然景观。360度全景玻璃阳光餐厅、游泳池、自然式溪流、屋顶观景平台、悬空栈桥...间客房都拥有着极致山景,欧美设计风格的简约,中式山野风格的淳朴,每间客房所呈现的美不尽相同。
你要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
没有人带领,没有可以跟随的人
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你自己
——话剧《环节动物》·马科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