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谷幸夫 时间的本论 首
2024-04-12 22:32
建筑师是通过建筑行为来表达思想的群体,于日本建筑师大谷幸夫(
Sachio Otani)
而言,形式背后应当有着基于全面调研所凝练的自洽逻辑。作为丹下健三的门生之一,他坚信空间并非一蹴而就的暂时性产物,远瞻思维和传统的延续对于建筑的过渡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ICC Kyoto
日本·京都
1963年,日本政府举行的全国首届建筑竞赛以建立能够象征京都的地标性会议中心为主题,在参赛的195个作品中选中了大谷幸夫的方案。这座近乎未来主义的建筑群虽然在外观上呈现出鲜明的现代风格,但考究其形式来源,便可于细节中领悟到日本传统美学的意境。
会议中心坐落在背山面水的自然区块中,大谷幸夫以传统日本庭园的规划思想为出发点,在宝池湖畔修建了一系列组织景观的混凝土小径。建筑群的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人行视角的观景效果,同时以自然山脉和传统茅草屋顶的外观为灵感,通过一系列重叠组合的梯形体块融入比睿山连绵起伏的山间景观。
建筑群前侧的池塘是庭园的中心,水上栈道虽改用混凝土来呼应整体风格,但无论是悬于水面的结构形式、还是蜿蜒曲折的路线规划,皆以池泉回游式庭园的构思逻辑为参考,营造移步换景的园景氛围。此外,会议中心的首任馆长松下幸之助还在池畔捐赠了一座名为宝松庵的茶室,与临近的宝池公园形成了和谐的过渡。
会议中心最精妙的部分在于其特殊的结构设计,呈68°角倾斜的钢筋混凝土立柱组成V字形和正梯形的内部空间,在不减少建筑面积和使用效率的基础上极大地影响了空间形态和人体的感知,打破了垂直立柱的常规性思维。
主会议厅的整体构造同样深受倾斜结构柱的影响,可容纳2000人的坐席横跨四个层次,并由中心位点的同心圆盘结构提供灯光照明,强调中轴对称的空间格局所营造的庄严氛围。此外,其他附属的小会议室也延续了相似的空间形态,但又在材料和色彩使用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需求。
在会议中心内部,家具陈设与艺术收藏贯彻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中心思想,著名日本室内设计师Isamu Kenmochi将枯山水的沙波纹与传统苔藓庭园的色彩纹理表现在地毯的设计中,配合Association des Artistes pour l’Architecture艺术家团体创作的绘画、浮雕等作品,以隐喻的方式阐释本土文化的艺术性表达。
建设至今,会议中心在国际领域内仍是现代日本建筑的象征性作品之一,京都的历史氛围与当代的实用性追求寓于特殊的结构形式与空间序列中,以折衷的表现手法深度解读了跨越时代的审美转变。
△平面图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