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ine Design 保留时间的指纹 首
2025-07-23 20:35
入选第28届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
在奥斯陆的晨雾中,Anniken Oulie-Kjoss的设计作品如同北欧神话里的隐形织物——看似朴素无华,却暗藏改变空间气场的魔力。这位2015年创立Colline Design的挪威设计师,以“经典与现代的永恒对话”为设计信条,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编织出一系列令人屏息的静谧空间。她的作品既非对北欧极简主义的简单复刻,亦非对国际潮流的盲目追随,而是一场关于“如何让建筑学会呼吸”的持续性实验。
Anniken的设计语言里流淌着跨学科的血液。奥斯陆大学的艺术史与建筑理论双学位训练,赋予她独特的空间叙事能力。她曾花费数月研究挪威中世纪木构教堂的榫卯系统,最终在Norefjell山间木屋项目中,将这种古老智慧转化为现代钢构节点的设计灵感。更耐人寻味的是她对光影的痴迷——工作室的“季节光影模拟器”能精确重现北纬60度全年阳光的角度变化,这种近乎科学家的偏执,使她在设计奥斯陆联排别墅时,能计算出冬至日阳光穿透双层玻璃后在橡木地板上形成的精确光斑轨迹。
“Colline”这个取自法语“山丘”的命名,暗喻着工作室的核心哲学:设计应如地貌般既有永恒骨架,又随季节变换肌理。走进他们奥斯陆的工作室,会被一面“材质进化墙”震撼——左侧陈列着未经处理的挪威云杉原木,向右渐次过渡为碳化木、树脂复合材,最终变成半透明的纤维素板。这种具象化的材料叙事,正是他们每个项目的起点。在为法国南部改造历史谷仓时,团队甚至研发了特殊的“时间测量仪”,通过激光扫描记录木材百年来每个细微的变形,最终让新植入的钢结构像老友般与原有建筑握手言和。
Anniken的设计总在冷峻与温暖间维持着精妙的平衡。挪威南岸的夏季住宅里,她用渔船龙骨结构重构天花板,却在接触面包裹羊绒混纺的吸音层;奥斯陆别墅的混凝土墙体中埋入当地苔藓孢子,让建筑随年月生长出自然的绿色纹路。这种“矛盾的和谐”最极致体现在她对金属的处理上——黄铜构件总被特意氧化出斑驳绿锈,不锈钢表面则要人工捶打出类似冰裂纹的肌理。“完美是无趣的,”她在《北欧设计评论》中坦言,“就像冰川会留下擦痕,建筑也该保留时间的指纹。”
Anniken目前主导的项目像一组面向未来的时间胶囊。Norefjell木屋的屋顶瓦片内嵌光敏染料,会随紫外线强度改变透明度,形成天然的气候调节系统;正在施工的奥斯陆城市公寓,每个窗框都预留了垂直花园的隐藏结构,等待住户在未来自行定义。这种“未完成”的设计哲学,源自她对建筑生命周期的独特理解:“当我们停止把空间视为产品,而开始视其为有机体时,真正的可持续才会发生。”
正如她在工作室手册扉页写下的宣言:“我的使命不是创造惊艳的瞬间,而是培育能伴随使用者成长的空间生态系统。”
在奥斯陆城市肌理中,Anniken Oulie-Kjoss通过Gard i Oslo项目完成了一场精妙的空间叙事——这座改建自传统工人住宅的庭院别墅,既保留了19世纪挪威建筑的灵魂,又注入了21世纪的居住哲学。
该项目展现了Colline Design工作室标志性的温和革新手法,在历史保护与现代生活需求间建立了令人叹服的平衡。 面对受保护的砖木结构老宅,Anniken选择用考古学家而非征服者的姿态介入。原有松木梁柱经过超声波检测后,仅替换了12%的腐朽部分,新补木材刻意采用反差明显的浅色处理,形成清晰可辨的时间年轮。最富巧思的是墙面修复——传统石灰砂浆中加入本地桦木灰,使修补痕迹在特定角度光线照射下会浮现出细微的银色光泽,既满足文物保护要求,又赋予表面动态的视觉层次。
建筑新增的玻璃中庭成为空间的时间仪器。Anniken与光学实验室合作开发的棱镜顶棚,能将低角度的北欧阳光分解为三束不同色温的光线:晨间偏蓝的冷光洒向早餐区,正午的自然光直射工作区,傍晚的琥珀色光晕笼罩休息区。这种基于人体节律的光环境设计,使仅35平方米的中庭产生了超越物理尺寸的空间体验。玻璃接缝处嵌入的铜质毛细管网,则默默承担着冬季除霜与夏季通风的双重功能。
室内选材堪称一部北欧物质文化简史。厨房台面采用回收的挪威渔船甲板木,经树脂固化后保留着防滑纹与锈钉孔;浴室墙面则复刻了19世纪奥斯陆陶瓷厂的裂纹釉面砖,但将其厚度缩减至现代标准。这些材质处理手法形成微妙的认知冲突——视觉上的历史感与触觉上的当代舒适度并行不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楼梯设计:铸铁骨架外包裹手工编织的羊毛混纺套,每一步踏面都是不同密度的软木,形成近乎交响乐渐强渐弱般的足底触感
庭院改造展现了Anniken对阈限空间的掌控力。3.2米高的折叠玻璃门完全打开时,室内橡木地板会与庭院铺装的冰碛岩精准对接,形成无缝延伸;闭合时,夹层中的液晶膜可使玻璃在透明与磨砂状态间切换,同时保持85%以上的隔热性能。院中那棵受保护的百年苹果树被赋予新的空间角色——其树冠投影被激光测绘后,转化为遮阳篷的开孔图案,使光影游戏成为连接建筑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Gard i Oslo项目最终获得2023年挪威建筑遗产奖评审团特别赞誉,评语称其为历史建筑改造设立了新标准:既非标本式的冻结保存,也非粗暴的当代覆盖,而是让两个时代在相互尊重中共生。正如Anniken在项目说明中所言: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的形式,而是延续前人对光、对材料、对生活的理解方式。 这座庭院住宅恰似一本立体的设计教科书,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历史与当代之间,本就不该有战争。
在挪威Geilo滑雪场的松林边缘,Anniken Oulie-Kjoss设计的Kikut木屋以谦逊而精准的姿态嵌入山地景观。这座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打造的全季节度假屋,展现了Colline Design工作室对北欧山地建筑的当代诠释——既尊重传统木构工艺的本质,又满足现代人对荒野体验的细腻需求
建筑外形直接回应了当地气候条件。45度倾斜的屋顶延续了传统雪屋的坡度,但采用加宽檐口设计,冬季可承载积雪重量,夏季则形成遮阳走廊。最显著的特征是西立面的三层复合木板系统:外层垂直松木条间距经过精密计算,既能过滤强风,又允许部分雪花穿透,在中层玻璃幕墙表面形成不断变化的霜画;内层可移动的羊毛隔断则根据室内温度自动调节开合度。这种气候缓冲皮肤使建筑能耗较同类项目降低37%。
结构系统坦率展示着建造逻辑。室内可见的胶合木梁架采用本地云杉,节点处暴露的钢制连接件被刻意氧化成与松脂相近的琥珀色。墙面使用的粗锯松木板保留着锯痕纹理,与抛光混凝土地面形成触感对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壁炉区的石材选择——来自附近河床的片麻岩以原始形态堆砌,但每块石头都经过三维扫描和力学模拟,确保承重结构的安全性。
Anniken将自然光转化为空间的热管理工具。南向的带状窗配合屋顶悬挑,确保冬至日阳光可深入室内6米,而夏至日则被完全遮挡。天窗玻璃夹层中注入的纳米氧化钨凝胶,会在-5℃以下时变为透明增加进光量,高于5℃则雾化减少热辐射。这些被动式设计细节使主要生活区全年温度波动控制在±3℃内,大幅降低机械供暖需求。
紧凑的75平方米空间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可旋转的模块化家具系统允许客厅在冬季转换为八人聚餐区,夏季则成为装备干燥站。夹层卧室的地板暗藏折叠机构,可扩展为儿童睡眠区或瑜伽平台。最巧妙的是入口处的雪锁设计——下沉式玄关配备地暖融雪槽和立体晾架,解决滑雪归来装备存放的实用问题,同时形成从户外到室内的温度过渡带。
这个设计项目获得2024年挪威旅游创新奖,评委会特别赞赏其在极小足迹中实现生态敏感性与使用舒适度的完美平衡。正如当地向导的评价:这木屋像棵聪明的老树——冬天缩紧枝干保存热量,夏天舒展叶片捕捉清风。 Anniken再次证明,真正的北欧设计不在于视觉冲击,而在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巧妙顺应。
采集分享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