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散步夜晚8点冥想,她为自己打造松弛道场
2025-07-23 16:24
过去一年半,设计师彭洋倾尽心力完成一件事,打造她在长沙的新空间。它像一个容器,可以盛放所有焦虑和不安。空间缓慢“生长”的过程中,她对设计和自我的理解也在同步蜕变。
作为设计师,彭洋完成的空间作品不在少数。这一次为自己打造新空间,起初源于她意识到用技法和风格打造单一空间已然不能满足自己。近几年,她对融合东西方设计艺术元素燃起兴趣,对东方哲学亦有体认。她想探索和驾驭更多,在更开阔的场域,更不被拘束地开展创作实验。
她也希望人生体验可以在某处充分融合展开,忙时工作,闲时会友,阅读、冥想、运动……种种爱好被悉数纳入,以一只偌大容器承载住自己生命的丰富可能。当她来到湘江边这处出自大师贝聿铭之手的空间,奔涌的江风气韵穿透身心,她感觉畅快极了,就下定了安顿在此的决心。
借助给人带来安全感的穹顶、暖黄灯光、中古家具以及在长沙散步时偶得的斑驳锈板,彭洋将入口打造成“玄关”,传递出回家的亲切感。
此前她曾给自己布置过一个200平米专属独处小空间,新空间既是延续也是升级。1500平米的空间中,形似生命螺旋的巨型楼梯与裸露水泥柱撑开上下两层,给人以结构感和力量感。
这一次在独处之上,彭洋也尝试敞开自己:在一层,她保留了可以关起门来独自创作的工作室,也有可以共享的图书室和艺术品展示区;在二层,有更私密安静的茶室和冥想室,也有公共的书房、影音室和水吧。
一层大厅中央的楼梯使人联想起生命的螺旋,暗示让生命能量自由释放,奠定空间基调。莱姆石地面有着细微的色彩层次。
“玄关”背后悬挂着法国艺术家Vincent Cazeneuve用大漆、旧米袋、敦煌泥土、金箔等材料创作的艺术品。
穿过入口左侧的狭长通道,就进入开阔的一层大厅,视线豁然开朗。
受“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影响,她让自己的感受恣意流动,依循直觉,将东西方家具、海内外艺术作品、手工艺精品灵活并置。她将设计的意图从“建空间”转向“造场域”,以自己能量的自由塑造场域的自由。再借由场域激活潜意识中储存的记忆碎片,使它们越过时空浮现,重新诠释对空间的理解,空间由此成为可被无限定义的艺术品。
彭洋跟随直觉组合设计艺术元素,使空间功能随观者的凝望和想象而改变。比如这个场景就可以被想象成为某个广告创意头脑风暴的下午,或是为某次商务竞标集思广益的深夜。
这里有许多她个人钟爱的作品,比如“玄关”背后法国艺术家Vincent Cazeneuve的漆器创作。曾经为庆祝儿子郑亚旗成人,用他的习作制成的藏毯也从200平米的小空间平移到了她的工作室,儿子的新作《红肉系列02》也悬挂在那里。
人和空间都被允许以未完成的真实样貌存在,并保留可变性。图书室中,沙发、书籍稍显松散地堆放在地,搬书人不知去处,如同一个凝固的时空碎片。
一层中厅作为“枢纽”,向外可以通往螺旋楼梯,向内连接着图书室和彭洋的工作室。
郑亚旗从13岁离家留学,归来俨然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了。说起因物理时空损失的母子的亲密,彭洋难免感触。但如今艺术和设计成了连接他们的纽带。两人一起去西藏研习藏毯编织、唐卡绘画,儿子也会好奇母亲在新空间做了哪些有趣尝试。他们还会共读艺术史,叠加在母子关系之上,又收获了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不同视角与珍贵共鸣。
书架、门框、地板线条在视觉上构成层层递进的透视效果,引导人从近处的图书室走向远处彭洋的工作室。
彭洋的工作室中,墙上的藏毯是母亲在儿子郑亚旗18岁成人时,以他的习作为样稿,请藏族匠人手工编织的。它和右侧郑亚旗的画作《红肉系列02》,共同见证着这位青年艺术家的成长。
“这里是我修行的道场”,周一到周五,彭洋会独自住在这里。清晨5点多自然醒,读读书或去附近散步。上、下午会在工作室全力工作,工作间隙会做力量训练,这也是受自律的儿子的影响。有朋友来,就征求他们的意愿,一起欣赏空间里的设计艺术品,或去茶室摊开茶席。晚8点后回到冥想室,止语、冥想、休息。
场域被极其细腻的设计颗粒度打磨着。二层中厅的紫色墙面,是工匠以手工制作涂料肌理装饰完成。地毯《昆仑》来自太平地毯与艺术家秦风的合作,其图案如云雾翻涌,又如腾跃的游龙。
彭洋并非从一开始就如此松弛,在几年前那段特殊时期,她和许多人一样,感受到整个社会的巨变和人心的焦虑。短视频、电子购物、远程办公愈加频密也令她难以适应,她更珍惜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她开始思考未来生活中人的终极需要是什么?那时她常待在200平米的小空间中,它屏蔽外界汹涌的声音,令她放松也为她补给能量,她由此意识到人对松弛的渴望。“外界永远在变化,人对松弛的需要却是恒久的,我希望这里可以让自己的情绪得到舒缓和安放。”
茶室兼书房是彭洋最常待的地方,喝茶与读书为她带来许多内心的宁静。
冥想室的白色主调似乎可以涤清一切杂芜思绪。借由每日固定的独处时光,彭洋对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能量进行清理。
于是她以自己的感受是否舒服为标准打磨细节,校准空间的能量场。比如在入口用灯光营造出温暖的归家氛围,在用心观察后,为柔和的光线在墙面预留出游走路径。米白色莱姆石地面和深棕色木饰面,以自然的色彩和触感唤醒内心对原始真实的向往。水吧的音乐日出响起日落而息,顺应自然的节律。家具、艺术品的陈列是随性又克制的,用大量留白邀请自然之气的进入。整个空间几乎没有门,随处可坐,她可以在任何自己感到舒服的地方出入、停留。
水吧融合了东方茶席、西式桌椅与酒吧台等不同场景,提供多样的放松方式。近处的竹林屏风以大漆制成。
影音室的黑色主调令人心神沉静。地面上的艺术作品《万象-记录(无粒陨石)》来自法国艺术家Hugo Deverchère,为空间增添超脱感与神秘感。
正是在打造这方场域的过程中,她找到对抗外界无常的解法——稳住核心,始终和真实的自己待在一起,允许感受不断变化,也允许空间陈列总在变化中。“相比完美,我更在乎未完成的真实,慢慢来就好。”当她真正摒弃控制和对完美的执着,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来到这里的朋友无不告诉她,它是如此安静,每个人都待得住,心也不再吵嚷奔忙。这方场域安抚了她自己,也疗愈着他人。
采集分享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